发布时间:2021.02.17 来源:腾讯网
中国人本性内敛,最崇尚“做好事不留名”,李白觉得“事了拂衣去,深藏功与名”的行为是潇洒,杜甫觉得“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”的姿态是美德,朱子家训更是断言“善欲人知,便非真善。恶恐人知,便是大恶”,不过有一个人却始终反其道而行之,他的行善之路一定要弄得人尽皆知。
这个人就是陈光标。1968年陈光标出生于江苏省一个农民家庭,父母都是种地为生,有5个孩子,但是养不活,直接饿死了2个,这让陈光标从小就对贫穷深有感触,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恐惧,所以也对别人的苦难感同身受,他才10岁的时候就通过卖井水赚够了书本费,听到邻居家的孩子也没交,于是主动帮他交了。这是他第一次行善。
此后陈光标一直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去挣钱,从卖井水到卖冰棒,后面还开始骑着拖拉机去卖粮食,一开始挣个几毛钱,后来能每天挣到几块钱,再到后来就是每天几百块钱,1985年陈光标17岁的时候,他就成为了当地首个少年万元户,是十里八乡都眼红的“有钱人”,大人们眼中“别人家”的孩子。
同时陈光标还考上了南京中医药学院,1996年毕业后开始创业,并树立了一个“慈善是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”的思想,所以即便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公司最初年收入20万不到,他也愿意拿出3万元资助一个白血病患儿,2002年他的事业有起色之后的第一大笔千万元慈善费用,是捐给南京市公安局用于消防宣传。
此后世界非典、东南亚海啸、莫拉克台风、四川汶川玉树日本地震,还有很多的贫困山区都有他捐赠的物资,有他奔波的身影,截至2012年他的捐赠总额超过了20亿元,连续四年获得中华慈善奖,被授予"全国五一劳动奖章",担任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,被全国报社争先报道,也被全国人民拍手赞誉。
然而他的一举一动也被人诟病,因为他实在是太高调了,唯恐别人不知道他的慈善行为,他每一次出发去哪里,都会有无数的记者跟随,为他拍下一张张他做好事的照片,然后在全网在各大报社上刊登;他还特别喜欢现场发现金发红包,像是什么暴发户居高临下进行一些微妙的,让人稍感不适的“馈赠”一样。
尤其是2012年陈光标还特意制定了所谓的“慈善计划”,说重点在于环保,投入公司50%的利润,要探索慈善新形势,还特意加了一条“要低调”,可有点搞笑的是,虽然嘴上说了要低调,但其实比以前更高调,高调的在3月5日穿着雷锋同款军大衣,自比慈善名人,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“蹭热度”,然后拍了一组照片。
还用锤子砸电动车,并且表示自己要卖“新鲜空气”,带着自己的员工去酒店吃吃剩菜剩饭倡导光盘行动,登上民间春晚唱歌变魔术玩杂耍,叼自行车;最吸引眼球的不外乎是用2.3亿人民币堆积成“钱山”,说用来寻找中国青少年发明创新获得者,让不少青少年蠢蠢欲动,而且这样的“钱山”事件不止一次。
到2014年12月陈光标竟然累计有4000余本证书,30000余面锦旗,但你以为这些是别人主动发给他的吗?其实并不是,很多都是他做完慈善之后索要的,他似乎陷入了一种“集证集旗”的怪癖之中,对所有的慈善称号都很有野心,甚至自己的名片上就写着“中国首善”、“中国最具影响力人物”等等名头,他还表示要申吉尼斯世界纪录。
这些动作自然招来了很多人对他慈善行为的怀疑,尤其在2016年的时候他的公司被搜出来170枚假公章,而且陈光标自己也承认了是假公章,一时之间陈光标的慈善光环轰然倒塌,许多人都觉得“看吧,就说了他不是什么好人”“果然是有目的地在做慈善”“都是为名为利罢了”“从来就不单纯”,陈光标捐出去的钱在他们口中好像成了废纸。
之后陈光标就从中国慈善的舞台上消失了,没有人知道他具体去做了什么,媒体们也不再跟踪报道他的事迹,他自己似乎也倦怠了起来,懒于去应付外面的风风雨雨了,直到后来有人拍到他回老家种地去了,但看起来他还挺开心的,可能也是发现高调的慈善确实在这里难以维系吧。
当然陈光标对自己的高调行为进行过解释,他说这么做不是为了自己,只是希望很多人看到之后,能够有感而发,能够参与其中,高调的本质不是为了包装自己,而是为了呼吁他人。可惜的是没有多少人听进去,在那些怀疑的目光中,陈光标偃旗息鼓,那个不少人眼中的大好人消失无踪。
所以但凡大家能够做到像“英雄不问出处”一样,不去过分计较慈善目的,慈善行为高调与否,对于慈善的人不吝啬赞美,慈善的环境必然也会更好,进行慈善行为的人必然更多,在某种程度上也一定能做到陈光标所说的资源第三次分配,扶贫攻坚的道路和选择一定也可以更容易和更宽阔。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《云好人》网站看到的,谢谢!请记住永久网址:http://www.yunhaoren.com